《台阶》说课稿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台阶》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台阶》说课稿1前面我进行了《台阶》一文的教学,下面我从教材、学生、教法与手段、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效果五个部分说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是当代作家李森祥的一篇小说,小说以“台阶”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位“父亲”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将自己的三级台阶的房屋建成了九级台阶的新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要强、勤劳又很谦卑的农村父亲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中国传统农民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坚韧顽强的人生历程。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与同情,是要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透视那个特殊年代中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生活,启示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同情心。《台阶》前接鲁迅的《阿长与》和朱自清的《背影》,后接杨绛的《老王》和余秋雨的《信客》,与《背影》一样,《台阶》正是诉说着处在社会底层的“父亲”们的辛酸与追求。
从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编写看,《台阶》一文,上承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此处隐藏34028个字……>对于初二学生而言,本文情节的单一,文字朴素的特点,无疑给学生解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普遍社会阅历不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生活实际重点突破。由于小说是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正是因为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态,决定了“父亲”的形象,具有比较开放的意义。所以分析“父亲”形象的深刻意蕴,便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又必然要以梳理的故事情节,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为前提,所以这个前提应作为突破全文的重点。
二、说教法与学法
【理论依据】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强调学生的“协作性”,他们认为各人在理解上的差异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通过交流与比较,才能领略他人是如何处理同类问题的,以及收效如何等等。所以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获取与建构者,而且在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一条捷径。这些理论与《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谋而合。
【教法设计】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情境设置法:本课设计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闽南童谣等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此外,利用网络BBS论坛虚拟社区营造良好的交互性学习情境,有助于不同层次的所有学生真正的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探究、发现、求异的能力。